我國是橘樹的故鄉。早在戰國末期楚國的屈原就寫了一首著名的詩篇《橘頌》:“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綠葉素榮,紛其可喜兮。曾枝剡棘,圓果摶兮。青黃雜糅,文章爛兮。精色內白,類任道兮……”這是中國詩歌史上第一首詠物詩的經典名句。屈原把橘樹稱為皇天后土所滋養的嘉樹。它具有奇特的秉性,只有生長在南國,才能結出豐碩的果實;一旦遷徙北地,就會變成苦澀的酸枳。這就是《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所說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南國之橘富有極其美妙的外在形態和內在精神。它吸天地之精華,“綠葉”紛披、明潔秀美;“素榮”燦爛、絢麗芬芳;“圓果”圜厚、“精色內白”。它“獨立不遷”、“橫而不流”,始終保持著堅貞自守、“蘇世獨立”、無私奉獻的品格和靈魂。

南國之橘的美質,可嘉可愛;南國之橘的價值,更在于它可食可用而予人類無盡的補益。它是上天所賜,不僅橘瓣甘潤香美、酸甜可口、止咳潤肺,而且其橘葉、橘格、橘核、橘皮都是上好的良yao佳品。橘葉入yao,自古就有佳話傳說。
秦漢之際,湖南郴縣孝子蘇耽在牛脾山(即蘇仙嶺)得異人傳授仙術而升天,臨別時對他的母親說:“明年郡有疫,可取庭前井水橘葉救之。”次年,郴州果然暴發瘟疫,蘇母以橘葉一片、井水一升,賜予求yi者,無不靈驗。蘇仙嶺因此而得名;“橘井”遺跡和“橘井泉香”的典故,也因此而長留。
雖然神仙故事不足為據,但中yi古籍卻有明確記載:《本草經疏》說:“橘葉,古今方書不載,能散陽明、厥陰經滯氣,婦人妒乳、內外吹、乳巖、乳癰,用之皆效,以諸證皆二經所生之病也。”《本草匯言》也說:“橘葉,疏肝、散逆氣、定脅痛之yao也。按丹溪言。此yao其味苦澀,其氣辛香,其性溫散。凡病血結氣結,痰涎火逆,病為脅痛,為乳癰,為腳氣,為腫毒,為胸膈逆氣等疾,或搗汁飲,或取渣敷貼,無不應手獲效。”橘格,即瓣上筋膜,主治口渴、吐酒;橘核,對于腰痛,膀胱氣痛、腎冷,以及酒風鼻赤均有很好療效。
橘樹是佳木寶樹,所以,巴西、美國等國家都大量種植。作為柑橘的故鄉,中國的柑橘年產量 2010 年已達 2500 萬噸,位居世界之首。柑橘對于人類的奉獻是多元性的;人類對于它的開發利用也在向多元化發展。就柑橘而言,據中央衛生研究院分析,柑橘每 100 克的可食部分中,含核黃素 0.05 毫克,煙酸 0.3 毫克,抗壞血酸(維生素 C)16 毫克,蛋白質 0.9 克,脂肪 0.1 克,糖 12 克,粗纖維 0.2 克,無機鹽 0.4 克,鈣 26 毫克,磷 15 毫克,鐵 0.2 毫克,熱量 221.9 焦耳;柑橘中的胡蘿卜素含量僅次于杏;此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以及鎂、硫、鈉、氯、硅等元素。惟其如此,國內外柑橘學界不僅僅研究柑橘的栽培、產銷,更注重探討柑橘的食用、yiyao價值及其文化底蘊。
南國之橘最具yiyao食用價值和文化含量的莫過于風干以后保存多年的橘皮,即陳皮。陳皮,又名橘皮、柑皮、紅皮、黃橘皮、廣橘皮、新會皮、廣陳皮、貴老等。在中國民間,細心的人在吃橘子的時候,喜歡把橘子皮收集起來晾干保存,按年份用玻璃瓶或包裝起來分類存放,以備日用。作為柑橘生產大國,我國長江以南的湖北、湖南、浙江、福建、江西、四川、重慶、廣東、廣西以及臺灣等地都盛產柑橘,且品類繁多。
用于陳皮的主要栽培品種品系則主要有茶枝柑(廣陳皮)、溫州蜜柑(浙陳皮)、早橘(浙陳皮)、福橘(建陳皮)、川橘(川陳皮)、大紅袍(川陳皮)、南豐蜜橘(贛陳皮)等。其中,位列廣東十大廣yao之一的廣陳皮是陳皮系列的上品。廣陳皮yao材主要來源于茶枝柑、行柑、八月橘、十月橘、榕林甜橘、甜柑、蕉柑、年橘等八種柑橘,而以茶枝柑制作的廣陳皮是最為正宗的優質陳皮。它被奉為道地yao材的陳皮正品。而這種陳皮的出產地就是在新會南面西江與潭江匯流之處的熊(音 ni,讀泥)子山一帶水廓山鄉。

曬陳皮
熊子山巍然聳立在珠江三角洲西岸西江與潭江下游的沖積平原,突峰異起,林木蒼翠,勢如朝陽丹鳳,雙翼拱抱,故又名鳳山。鳳山之巔,巍然屹立一座八角棱形的高塔,名熊子塔。由于塔坐落在山巔,高聳入云,故亦名凌云塔,或稱龍子塔。熊子塔建于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 年)。塔高 7 層,約 46 米;塔內直徑 2.4 米,180 級螺旋梯盤旋而上可達頂層。塔身底座以紅砂石為臺基,青磚筒瓦,寶瓶塔頂,呈筆式矗立,每層以不同方位對開兩門,莊嚴凝重,彰顯東方古塔建筑風格。登塔鳥瞰,縱覽八方勝景:北望主峰疊翠,南眺崖海浩渺,東瞰西江粼鄰,西望潭江如帶。態子山下,銀洲湖畔,碧波蕩派,帆影點點,朝暉夕影,勝景無限,自古以“熊子歸帆”列為新會舊八景之一,后又以“銀洲塔影”入列新會新八景。
常言說:“山管人丁水管財”。風水之助,富貴相隨,所謂“山主貴,水主富”。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 年),即熊子塔建成后第二年茶坑村就有 13 人中鄉舉;明萬歷四十ー年(1613年)又有 3 人中進士。清同治十二年(1873 年),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的梁啟超就誕生在這里。建筑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火箭系統控制專家梁思禮梁家一門三院士與茶坑村血脈相連。茶坑村的村民們說:山環水抱必有大發者;雄踞鳳山之巔的熊子塔,猶如一支巨大的文筆,昭示著茶坑梁氏的“文運”。梁啟超故居在靠熊子山主峰熊子塔的正前方,正好壓在龍脈上,與熊子塔坐向一致,所以,梁宅正好吸納熊子山的“龍氣”,造就了一代英才。

熊子山孕育了一代奇才,更滋養了這一帶的子民,賜予他們不盡的對富。陳皮,就是熊子山一帶新會人賴以致富的古老的拳頭產品。熊子山下,榕葵成行、蕉橘遍野,東面潭江、西江交匯,南有水利資源豐富的銀洲湖。每年十二月至來年三、四月汛期到來之前,西江與潭江徑流減少,海水倒灌,形成每年冬季的成潮。來自西江和潭江豐富的有機淡水資源和來自南海含有豐富的氯化物、鎂鹽、鉀鹽等礦物質元素的海水交相匯流,相互補充,在潮汐的作用下,經過淡化,形成了“三水交匯”的水文奇觀,使得熊子山周邊水系成為了多種礦物質元素和豐富微生物的特殊灌溉用水。加上這一帶的氣候原本屬于典型的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氣候宜人,這是天造地設的天然資源福地。正是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決定了這里出產的茶枝柑就是與眾不同。茶枝柑,當地人都稱它為“大紅柑”。它是從分布在新會古兜山脈、牛轱嶺山脈和圭峰山脈的河谷地帶野生品種種群馴化而來的,具有獨特的品種基因。它的yao用價值和芬芳異質絕無僅有,獨一無二。因此,民間流傳著古老的說法:“凡能望得見新會凌云塔的地方,種出的大紅柑和以此制作的柑皮,
格外芳香,這就是正宗的陳皮。”熊子山上的熊子塔也就成了正宗新會陳皮的地理標志。2007年 10 月,廣東省質監部門審定通過了省地方標準《地理標志產品新會柑》和《地理標志產品新會陳皮》。新會陳皮從此被列入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國家原產地證明商標,并入選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 年 1 月 15 日至 18 日,中國yao文化研究會、江門市新會區人民政府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新會陳皮文化節”和“第三屆中國·新會陳皮文化發展論壇”。新會陳皮文化節不僅通過陳皮博覽會為世人呈現了琳瑯滿目、氣勢恢宏的新會陳皮世界,而且通過陳皮文化論壇開啟了陳皮養生文化和yao文化的殿堂,展示了新會陳皮產業發展的廣闊前景。2011 年 11 月21 日中國yao文化研究會正式命名新會為“中國陳皮道地yao材產業之鄉”和“中國陳皮之鄉”,并成立了“中國陳皮研究中心”。它標志著以熊子塔為地標的新會陳皮實至名歸地邁向了現代產業的文化高鐵,將以更為靚麗的品位香飄全球。

陳皮史話
新會陳皮的生產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根據元代至正七年(1347 年)新會外海陳惠甫撥田囑書中關于“甘子田租十石”的文字記載,元代末年,新會已經有專門生產柑橘的柑橘園,也就是說,新會柑的種植當有 700 多年的歷史。
熊子山下梅江村素有“柑之鄉”美譽,這里種植的柑果光澤鮮亮、品質最好,以“梅樹營大紅柑”為標志,或以“塞口沙大紅柑”作為包裝標簽行銷港澳,聞名海內外。這里出產的陳皮更是中外馳名。據僑商所說,梅江陳皮到了美國,散發出一種格外沁人心脾的芳香。在美國,每斤陳皮的售價一級為 50 美元、二級為 35 美元、三級為 15 美元。以“梅樹營”或以梅江村的“塞口沙”為標志的梅江大紅柑和陳皮是新會最為正宗名牌產品。人們把梅江柑稱為新會柑之源。清乾隆時期,這里作為海灘是綠營兵駐防的汛地,所以,古稱“梅樹營”。清嘉慶十多年的時候,長熊(ni)陳氏和天湖陳氏在梅樹營開村,以種植柑、蕉、蔗、葵等農產品為業,改名梅江村。那么,從陳氏開村到現在則是 200 多年的歷史。
然而,關于陳皮yao材的文字記載卻要早得多。陳皮yao用價值的記載已經有 2000 多年的歷史。我國現存最早的大約成書于東漢時期的yao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載“橘柚”:“味辛溫。主胸中熱逆氣,利水谷。久服,去臭下氣通神,一名橘皮。生川谷。”并說:“食其皮汁,已憤厥之疾”。《神農本草經》是秦漢時期眾多yi學家對中國中草yao和yao物學成果的第一次系統總結。
唐代著名yi學家孟詵所撰的《食療本草》載“橘”:“穰:止瀉痢。食之,下食,開胸膈痰實結氣。下氣不如皮也。穰不可多食,止氣,性雖溫,甚能止渴。皮:主胸中瘕熱逆氣。又,干皮一斤,搗為末,蜜為丸。每食前酒下三十丸,治下焦冷氣。又,取陳皮一斤,和杏仁五兩,去皮煎熬,加少蜜為丸。每日食前飲下三十丸,下腹臟間虛冷氣。腳氣沖心,心下結硬,悉主之。”
《食療本草》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食療專著,這里不僅正式使用了“陳皮”名稱,而且介紹了陳皮yao方的配制和使用。對于陳皮論述最為詳盡的自然是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這部巨著中對于“橘皮”、“陳橘皮”、“陳皮”、“廣陳皮”,乃至于“青皮”等名稱來源及yao用性能的辨析均十分細微,說明陳皮在民間日用生活中具有息息相關、不可或缺的特殊作用。在我國民間,陳皮是家用常備的調味品和yao材。

清道光年間,棠下良溪村羅天池從云南辭官回鄉,帶回了他很喜歡飲用的普洱茶。當年秋天,他偶爾感冒,胸悶咳嗽,只好待在書房讀書品茶。他的妻子用家中常備的陳皮煮水給他服用,他卻誤把陳皮湯當開水倒進了茶壺里。當他再飲茶的時候,發覺他的茶居然散發出淡淡的陳皮清香味,于是,連續喝下去好幾杯,頓覺咽喉舒暢,神清氣爽。第二天,他又叫妻子煮陳皮水給他泡普洱茶,連服兩天,他不再咳嗽淤痰,覺得身體甚為輕松舒暢。從此,他總喜歡用陳皮沖泡普洱茶,并因此啟發他制作了柑普茶。
在古代,新會陳皮的銷售主要是在yao商yao販的yao鋪和yao攤。早在宋代陳皮yao材已成為著名的“廣貨”,享譽大江南北以及南洋和美洲。
清康熙乾隆年間被稱為“yi癡”的名yi葉桂所開的“二陳湯”yao方中就特別注明“新會皮”。
清咸豐年間,新會外海南山村鄉間yi生伍榮羽到北京,在街上擺攤賣yao。適逢咸豐皇帝的皇叔來買陳皮,伍榮羽聽他說話伴有咳嗽哮喘之聲,便以陳皮為他配制yao方,只用了兩三劑就治好了他的病。皇叔十分感激,與伍榮羽義結金蘭,聘伍榮羽為皇宮yi士。在此期間,皇叔向伍榮羽傳授了太虛拳。數年后,伍榮羽衣錦還鄉,欽賜藍頂托翎,“直隸廳銜”,御賜“榮封二世”龍匾。伍榮羽回到外海,將太虛拳傳給后代,皇室秘拳變成了外海伍氏家族的秘拳。后來,伍德文又將太虛拳傳給了外海同鄉陳氏家族以及傳到廣州、香港等地,家族秘拳被公開于世,成為南方武術流派的奇葩。太虛拳的面世與傳承,居然緣起于新會陳皮的yao方效應,也可以算得上是新會陳皮千秋佳話中的殊榮。
清同治年間,穆宗皇帝感冒腹痛、吐瀉不止,經御yi們合議,試服最古老的中yao老字號“陳李濟”草yao店出品的“追風蘇合丸”,結果很快奏效。“陳李濟追風蘇合丸”以地道新會陳皮為主要原料,配以防風、干姜、薄荷、羌活、厚樸、砂仁、甘草、蘇合香油、冰片和蜂蜜,具有救急扶危、祛風鎮驚、行氣開竅的作用。于是,皇上欽準陳李濟草yao店以儲藏的“舊陳皮”為貢品,向皇室進貢。新會陳皮由此成了朝廷貢品。

陳皮價值
廣陳皮是廣東十大名yao材之一。廣東有三寶:“陳皮、老姜、禾稈草”。新會陳皮不僅列廣東三寶之首,而且與西藏的冬蟲夏草、長白山的人參同列為高檔yao物消費品,民諺所謂“千年人參,百年陳皮”。陳皮保存的年限越長,其yao用價值越高。2012 年 11 月 18 日在首屆“中國?新會陳皮文化節”博覽會上,拍賣了僅二兩 1929 年出產的新會陳皮,成交價就達到 11 萬元。
新會陳皮具有廣泛的yao用價值、食用價值和收藏價值。新會陳皮含有揮發油、黃酮類和生物堿類的十多種化合物成分。《廣東植物志》記載:“茶枝柑的果皮含芳香揮發油,主要是右旋檸檬烯,約占70%~90%,還有醛類、酯類和醇類化合物,以及含維生素 C 和 B1、橙皮甙、川陳皮素、紅橘素等黃酮甙類化合物。”
陳皮極其豐富的化合物成分決定了它極高的yao用價值。李時珍《本草綱目》說:“橘皮能散能瀉,能溫能補能和,化痰治嗽,順氣理中,調脾快膈,通五淋,療酒病,其功當在諸yao之上。”又說“橘皮,其味屬辛、苦、溫,辛能散,苦能泄能燥,溫能和。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同補yao則補,同瀉yao則瀉,同升yao則升,同降yao則降。脾乃元氣之母,肺乃攝氣之,故橘皮為二經氣分之yao,但隨所配而補瀉升降也。”
由于陳皮能和、能散、能瀉、能燥,能與補、瀉、升、降的各種yao物相配,所以,在中yi臨床應用中陳皮配方極為廣泛,且功效顯著,如陳皮與半夏、茯苓配成的yao方,燥濕化痰,可治濕痰壅肺、痰、多咳嗽;陳皮與蒼術、厚樸同用健脾行氣,可治濕阻中焦、脘腹脹悶、便溏泄瀉等癥;陳皮與木香、枳殼等配成yao方,辛散通溫、長于理氣,既能行散肺氣壅遏,又能行氣寬中,治療肺氣擁滯、胸膈痞滿、脾胃氣滯、脘腹脹滿等癥;陳皮與人參、白術、茯苓等配合應用,既能健脾,又能理氣,適用于脾胃虛弱、飲食減少、消化不良、大便泄瀉等癥。還有很多常見并常用的陳皮yao房諸如川貝陳皮、蛇膽陳皮、甘草陳皮、陳皮膏、陳皮末等等,都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等的特殊功效。

老陳皮
新會陳皮不僅具有導胸中寒邪、破滯氣、益脾胃的獨特功效,而且對于心腦血管病也有明顯的預防和緩解作用。我國對西南地區食用柑橘者近 5 萬人所進行的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這些人的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極低,這是因為在柑橘尤其是金橘中含有類似維生素 P 的橙皮甙物質,這種物質能增強血管彈性和韌性,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防止毛細血管破裂,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病。美國科學家觀察發現,用于制作果醬的柑橘果膠,可以減少冠狀動脈脂肪斑塊的形成。患有高膽固醇血癥的人,經常食用一些柑橘,可以降低血清膽固醇。由于陳皮具有增加冠脈流量、疏通心腦血管、降低血壓以及治療急性乳腺炎和降低膽固醇等作用,在心腦血管病的罪魁禍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嚴重危害現代人的健康而使高危人群逐年上升的當代,廣陳皮在yi療保健方面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新會陳皮是享譽中yao界理氣健脾的上等yao材,更是飲食業醇厚芳香、清新濃郁的傳統香料和調味佳品。
中國的飲食風俗既講究色、香、味俱美,更注重食補養生。廣陳皮作為上品烹飪配料,不但能祛除肉類腥膻,使菜肴色香味倍增,而且通過各種營養素的陰陽調和達到食補養生的效果,因而廣陳皮被廣泛地應用到蒸、煮、燜、煲、燉、鹵、炒、炸的各種烹飪食品中,尤其是以生、猛、鮮、活為特色,注重清、鮮、爽、嫩、滑口味的粵菜系列中,廣陳皮的應用更為講究,如清蒸海鮮排骨、燜鮑參翅肚、燉山豬野味,以及各種湯水,用新會陳皮做調味配料會產生四溢飄香、滋味清醇、甘甜柔和的食用效果。由于廣陳皮的香和補的特效,在yao食同源的華人世界它被廣泛應用到食品加工業,如陳皮酒、柑普茶、陳皮餅、陳皮月餅、陳皮鴨,陳皮鵝以及牛肉丸、魚丸、燒賣等飲料食品的制作中。

俗話說:“百年陳皮勝黃金”。新會陳皮具有一種“越陳越香、越陳越貴”的高貴芬芳的品質。據有關報道,順德容桂鎮黃女士,珍藏了清末以來經 6 代祖傳的6 個“傳家寶”老陳皮,在 160 多年間,這份祖傳的珍貴陳皮已經作為yao材yi治過上百的族人。新會陳皮的這種“貴老”特質使它成了時尚的禮品、紀念品和收藏品。港澳同胞、尤其是海外華人最看重家鄉的傳統產品,地理標志產品新會陳皮更受他們的青睞。每當他們回鄉返程
的時候,最得意的珍藏恐怕就是儲藏年限久遠的正宗新會陳皮。他們說,到了大洋彼岸,新會陳皮的奇異芳香特別誘人。當然,對于華人華僑來說,陳皮的芬芳并不僅僅在陳皮,還在于芬芳怡人的陳皮所標志的故鄉情懷和祖傳文化。正因為新會陳皮的這種以陳為貴的特征和物質遺產的文化層面,新會陳皮的收藏價值越來越為收藏家們所注目。隨著市場經濟的擴大,倉儲業、物流業和旅游業的發展,新會陳皮作為高檔禮品、旅游紀念品和私人珍藏品的銷售與饋贈,使它的收藏價值一路攀升。人們越來越注意到新會陳皮這一物質文化產品所擁有的巨大升值潛力。新會陳皮的收藏行列正在不斷壯大,收藏市場方興未艾。
新會陳皮是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品位產品。從大紅柑種植基地的建園模式、廣陳皮的制作工藝到分類儲藏的技術配套都有嚴格的科學管理和技術支撐,從而形成了在不斷升級與發展的新會陳皮產業。地理標志產品新會柑的種植具有典型的水區建園特色。長期以來,新會大紅柑種植基地形成了“水田旱地化、旱地水利化、獨立系統化”的建園模式,確立了“十年一屆、水旱輪作、互利間作”的耕作制度和“獨立排灌,大小套河”的水利系統,遵循“環境保育、生物防治、生態良性”和“樹勢為本、機肥為上;有限生草、健康栽培”的生態原則,采用“深溝高畦、高位種植、培育大苗、合理密植”的種植方式,并且建立了相應的配套的技術措施,包括古
兜山、圭峰山原生態種的培育、無病毒苗木的基地建設、規范化栽培技術流程、圈枝或嫁接苗木技術、生態互動的調水方法、根系環境的協調與改善等,以此確保新會柑的純正性和優質產量。
新會柑是由野生柑橘選育栽培而成的優質品種,經過長期的規模性種植,形成了以大種油身、細種油身、大蒂、高篤四個品種為主的傳統品系。新會柑果實扁圓、油身光澤,在成熟的過程中,其皮色由青轉紅,到冬至前后,呈現大紅色,單果重約 100 至 150 克。

新會柑野生柑橘,就這么大
新會陳皮加工的技術工藝按照“三時、三式、三色、三級、三瓣”采收分級標準進行技術處理。“三時”是指農歷立秋至秋分、秋分至立冬。立冬至冬至后三個采收時段;“三式”和“三色”指不同采收期所加工出來的三種不同顏色的不同貨色:即柑青皮、微紅皮和大紅皮,不同的貨色具有不同的功效和用途;“三級”,即不同的貨色均按質量標準分成特級、一級和二級三個等級;“三瓣”是新會陳皮以三瓣開皮為通常規格。
新會陳皮的加工流程是先將柑果沖洗干凈、晾干表面水分并加以分級分類;然后,進行開皮、曬制、陳化和儲存。所謂“開皮”就是把洗凈晾干表面水分的柑果皮剖成三瓣,取出橘瓣,使厚約 1 毫米的三果皮底部相連,形狀齊整有序,成為片大、質軟、色潤、呈凹形點狀油室的軟身反皮。制作陳皮的果以扁身油皮為上品;開皮的刀法以正三刀法、對稱二刀法或丁字二刀法為正統。
新會陳皮是在大紅柑種植基地環境與氣候的自然條件下,采用自然曬制和自然界貯存的方法加工而成的。它不同于其他陳皮如炒陳皮、鹽陳皮、炙陳皮、陳皮炭、土炒陳皮等所采用的炮制方法。珠江三角洲的氣候入冬如秋,風和日麗,晴朗干燥,這正是新會人晾曬陳皮的好季節。
俗話說:“冬前好天氣,失水軟反皮;自然陳曬制,晾曬不遲疑。”我們把已經開皮的柑果皮置于當風、當陽的地方晾曬,使其失水萎蔫、質地變軟后將橘白向外翻皮;已經翻皮的柑皮還要繼續放在曬場或置于專用曬皮容器中晾曬直至成為干皮。如果陽光不足,柑皮不干,便把翻皮了的果皮置于干皮專用容器,置于配備專用的抽濕設備房內抽干。然后,用透氣性能好、無異味、沒有任何污染的材料包裝起來,存放在地勢高、通風、干燥、離地、離墻、離頂的地方,注意防燒、防潮、防霉和防蟲,并要舊皮定裝定倉、適時翻曬。當地的諺語說:“麻繩串、灶尾熏,麻袋裝、閣樓放;年年曬新皮,舊皮少伺理。”新會人把陳皮生產流程通俗地概括為:“十年一屆基、種果用機肥:揀果考眼力,二三刀開皮;反皮看門路,曬皮趁天氣;貯皮需有道,伺理比心機。”
自古以來,新會柑農多以種植茶枝柑自曬陳皮為傳統職業,有的自種自制,有的買柑自制,還有的自制兼經銷。新中國建立以前,新會柑的種植只限于西江與潭江下游沖積平原熊子山一帶。現在,新會柑傳統的種植區已經由熊子山周圍擴展到西面的司前、大澤和南邊古井、崖南等地。據新會陳皮行業協會統計,近幾年,新會柑種植面積每年增加 1000 畝左右,到 2012 年,種植面積已經達到 1.5 萬畝,掛果面積近 1 萬畝,鮮果產量約 1.5 萬噸,陳皮干貨量 750 噸,年出口量約 300 噸,新會柑的產值約 3 億元人民幣,陳皮產業年產值超過 5億元。以新會陳皮為主的加工銷售企業有 72 家,以新會柑種植戶和新會陳皮加工銷售企業為主體的新會陳皮協會成員超過一百人,新會陳皮生產逐步形成了農工商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的完整的產業體系。
寫于3年前!
陳皮稱寶集久益香,稱寶集新會陳皮/柑普茶微信號(cpzj500)
此文由 【陳皮】新會陳皮_小青柑柑普茶_正宗新會陳皮的功效與作用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頁 > 新會陳皮 » 大有可為的新會陳皮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