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地性。
作為yao材之用,新會陳皮幾百年來已被祖國中yiyao界所公認,yao材講究的是道地,眾多典籍都有記載。
二、唯一性。
新會陳皮有著很強的地域性,是地域名和品種名加在一起。只有在廣東江門市新會區本土種出來的茶枝柑品種制成的陳皮才叫新會陳皮,在地域上是唯一的。具備三大因素:
⑴優質的種源——新會茶枝柑(大紅柑)。新會陳皮品種從野生品種馴化而來,原生植物新會柑野生種群多分布于古兜山脈、牛牯嶺山脈和圭峰山脈河谷地帶。據調查,在古兜山脈發現百年以上野生橘樹群落。
⑵獨特的天然資源——水、土、氣候。銀洲湖水域水土特色是新會境內西江和潭江交匯,每年汛期,西江就會將遠至云貴高原的土壤隨洪水帶到新會銀洲湖,與潭江水交匯,形成獨特的灌溉用水。而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3、4月汛期前,西江、潭江徑流減少,海潮倒灌,形成每年一次的咸潮,含鹽量達3‰~9‰,因此水土成分中滲透了海水的元素。由于西江的洪水和潭江潮水及南海的海水共同作用,形成獨有的“三水融通”水土特色。在氣候方面,新會區熱量充裕,雨量充沛,年均相對濕度達80%。在這樣的條件下,陳皮陳化的過程具有明顯的節奏,陳化質量也因此而具鮮明特點,這種特點我們稱之為“濕陳化”,這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陳化條件。
⑶傳統的采收加工工藝。新會陳皮的加工技術工藝獨特,講究種植技術,種植新會柑品種、應用圈枝或嫁接苗木、水田建園、利用老果樹生產、多施基肥、水旱輪作等技術才能生產好的柑皮原料;講究采收時期,不同采收期加工出不同貨式,不同貨式用途不同;講究陳化條件,陳化條件對新會陳皮品質形成至關重要,在新會,一直都是采用自然曬制和自然貯存法加工,所以質量對產區自然條件依賴非常高,講究加工方法,不僅開皮講究刀法,存皮也講究方法。
三、獨特性。
新會陳皮不但具有yao用價值,而且具有食用 (調味) 價值, 特別是進入21世紀, 保健價值和收藏價值逐漸被人們發現和接受,以新會陳皮為原料開發食品、保健品、茶飲品。特別是近幾年與云南普洱茶有機結合,開發的茶飲品,開創了茶品新概念,被市場所接受,體現了新會陳皮獨特的內涵,這是其它陳皮無法比擬的。
四、稀有性。
新會陳皮在廣東江門新會轄區十一個鎮(街道辦)和圍墾指揮部即會城、大澤、司前、羅坑、雙水、三江、古井、沙堆、睦洲、大敖、銀湖灣種植, 全區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因柑橘黃龍病后, 至2001年開始大面積恢復種植,從2000畝發展到2012年底15000畝, 陳皮的總產也只有750噸,只占全國陳皮每年交易量20000噸的3.75%, 產量相當少, “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范圍也只限新會轄區十一個鎮(街道辦)和圍墾指揮部生產的新會陳皮,體現其稀有性。
五、文化底蘊深厚。新會陳皮有著700多年的文化底蘊,自南宋宋理宗年間公元1229年后新會陳皮作為單項商品開始在當地市場自由貿易,歷史貿易中特稱“廣陳皮”,以別于其他省所產,這是其他地產陳皮所沒有的。到明代,有新會商人利用運銷葵扇之便,也將新會陳皮銷往外省。清代乾隆、嘉慶年間,新會葵商在重慶、成都等地相繼開設德隆、悅隆等9家“隆”字商號,主營葵扇的同時又大量經銷新會陳皮。在1912年前后,會城有經營陳皮的專營店30家,它們集中在會城河以南賢洲街一帶(今岡州大道中南隅路口至中心路口路段),其中的一些大戶還在上海等地開設批發店。當時,新會陳皮運到上海、重慶、廣州3個主要市場,然后轉銷到全國各地。因此,新會陳皮自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陳皮文化,源遠流長,早已被人們所接受。
新會人幾乎每家每戶都貯存有陳皮,從孩童開始吃著陳皮長大,在老百姓心中扎下很深的根; 很多外地朋友來新會旅游,也捎上回去; 新會人無論在海內、海外、港澳臺的親朋返鄉省親,都會送上正宗新會陳皮讓親戚朋友帶回去。
這些年,由于政府的重視, 行業協會也做了不少工作,無論在生產加工的指導,市場的引導,政府團體采購送禮, 以及參加展銷會、農業博覽會、食品博覽會等, 擴大了對新會陳皮的推廣宣傳。同時, 由于市場的引導, 新會陳皮不只是停留在yao用和廣東人的煲湯水用上, 進入21世紀, 其價值逐步擴大在營養保健方面、餐飲文化方面、茶飲文化方面以及進入收藏領域去, 因此令到新會陳皮身價倍增。
陳皮稱寶集久益香,稱寶集新會陳皮/柑普茶微信號(cpzj500)
此文由 【陳皮】新會陳皮_小青柑柑普茶_正宗新會陳皮的功效與作用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頁 > 陳皮的功效與作用 » 新會陳皮為什么經濟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