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
廣東三件寶,
陳皮、老姜、禾稈草。
一兩陳皮一兩金,
百年陳皮勝黃金。
千年人參,
百年陳皮。
這幾句與陳皮相關的廣東諺語,可以說是膾炙人口,家喻戶曉。于收藏界來看,陳皮不僅是傳統的調味品,它的市場發展逐步凸顯了其稀缺性、歷經時間的沉淀性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已足夠與上等茶葉、美酒和精品紫砂壺媲美。近年來,華南、港澳臺、美加、東南亞等地區逐漸興起民間收藏陳皮熱。
有15年歷史的陳皮
百年陳皮勝黃金
近年來,拍賣市場也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新會陳皮所具有的收藏價值。
2007年,15年的新會陳皮已賣到5000元/斤,30年的則35000元/斤;2011年,新會拿出了民間歷史最悠久的85年的陳皮進行拍賣,100克拍出了11萬元的高價,相當于55萬元一斤,一克1100元,是一克黃金的5倍,那時陳皮收藏還未興起。而到了2013年,也是在新會,100克73年的陳皮拍出了12.5萬元的高價,相當于62.5萬元一斤。目前市面上被收藏幾十年的陳皮比較少,其價值也是水漲船高。所以說,新會陳皮是少有的具有時間屬性的投資品。(數據來源于南方日報)
有30年歷史的陳皮
其實我們普通老百姓,隨處都有可以收藏但容易被忽視的寶貝,比如80年代以前的毛票、分票、布票、郵票,當時的茅臺也只是10元上下,陳皮也是如此。2016年,江門一位華僑其33年前收藏的半噸多的新會陳皮,專家估計可超過千萬人民幣!“一兩陳皮,一兩黃金,百年陳皮勝黃金”的說法,果然不虛。
此時的你,是不是感慨萬分:曾經有一個發財機會就在眼前,可是你卻沒有珍惜,然后追悔莫及,橘子皮這么常見的東西,吃完留著風干,坐等收錢,這等好事怎么沒早點發現?
宋代新會人已會種柑取皮
相傳新會種柑取皮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約800年的歷史。《元大德南海志》是元代記載廣東州府(包括新會)的地方志,卷七《物產》記載有“柑子”條,但未見“陳皮”或“柑皮”的描述,可知新會陳皮當時名氣不響,更未成規模。
至明清兩代,得益于葵業帶動,陳皮業聲譽鵲起。新會商人利用運銷葵制品之便,將陳皮大批銷往外省,令新會陳皮與新會葵扇名聲遠播、并稱“二絕”。據清末光緒三十四年的《新會鄉土志》記載,陳皮為當時當地主要物產之一。
廣東有中國歷史最悠久的中yao老字號“陳李濟”,成立于明朝萬歷年間(1600年),陳李濟能做到經久不衰,在當時主要依靠其拳頭產品“陳李濟陳皮”。
在歷史上,經營陳皮的商號不少,比如清朝乾隆年間有劉全記(后改為劉怡記),清朝嘉慶年間有葵商黃景和兼營新會陳皮。據了解,民國元年前后,新會更是有30多間陳皮專營店,兼營店6間。由于歷史原因,新會陳皮的生產銷售曾一度衰落。1953年,陳皮由國營新會yao材公司、供銷社經營,當時“以糧為綱”,新會大面積易柑而稻,陳皮的產量大幅減少。
近年來,新會陳皮特有的保健功能引起人們的重視,新會柑的種植以及陳皮的收藏逐漸興起。2006年,新會陳皮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受到保護;2009年,新會陳皮獲得國家原產地證明商標,并入選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4年7月,廣東省集藏投資協會陳皮柑普茶專業委員會在新會成立,這也象征著將陳皮正式納入收藏品范疇。
隨著民間收藏新會陳皮熱的興起,新會陳皮會不會像前幾年的普洱茶一樣,成為市場炒作的對象?業界人士表示,未來趨勢如何還不好說,但以最近新會陳皮的行情來看,這一版塊不失為一個好的收藏投資領域。
不是所有的橘皮曬干后都是陳皮
陳皮稱寶集久益香,稱寶集新會陳皮/柑普茶微信號(cpzj500)
此文由 【陳皮】新會陳皮_小青柑柑普茶_正宗新會陳皮的功效與作用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頁 > 新會陳皮 » 一兩陳皮一兩金,陳皮收藏漸成炙手可熱的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