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豬鬃紋?陳皮表面那種一紋路是什么?
吃慣豬肉的或許不知道,但養豬的朋友對這個再也熟悉不過了,就是豬頸部和背脊部生長的硬毛,長度為5厘米左右,以前經常有人到農村來收購,作為制作各種刷子的原料,因其耐磨,有彈性,很長一段時間還挺受市場歡迎。但后來逐漸被新材料塑料絲取而代之,現在純豬鬃做的刷子很少了。
豬鬃紋就是紋路跟豬鬃下的皮膚毛孔類似,吃過豬頭肉的應該有所了解如下圖:

今天的分享,比較簡單,是關于新會陳皮真假判斷的其中一個依據,陳皮的豬鬃紋。大多買過陳皮的外地人都會有擔心自己買到的陳皮是否正宗,有沒買到造假的。
問的人每天不同,但答案幾乎一樣,回答多了,就像個復讀機,老是在重復著一些沒有多大意義的事情,時間長了,難免有些敷衍,甚至是有點不耐煩。
為什么?
有空的話,我都會一一答復,互相再深入聊關于陳皮的更多。
沒空的,我簡單回復,然后發幾張正宗的、年份足夠的陳皮圖片,讓其去做對比,去思考,去判斷。因為真的沒有那么多時間一一答復,如果真有那么多擔心怕買到非正宗的而影響食用、銷售等等,最好還是在產地購買,如果是少量那么發貨地址一定要是產地了。
在我看來,很多問題都不難,我過去寫的文章都有詳細說明,只要稍微認真找一找,看一看,想一想,很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都是小菜一碟。
但大多都不愿意看,或是沒時間看,更不愿意思考,都是只關心結果,最好就是希望我能秒回,立刻馬上告訴他這陳皮是好還是壞,能吃還是不能吃。
怎么知道你沒看?
微信后臺都有每個訪客的瀏覽記錄,再說真是用心讀了,思考了,也就不會那樣問了。
我們為什么越來越不喜歡思考呢?
真的是沒有時間?
不,是因為獨處的機會太少。
有些時候,你看似獨處,其實你沒有,因為你拿著手機。
我說的獨處,就是真的自己一個人泡壺茶坐在那里,切斷與外界聯系,去思考一些問題,或是陳皮,或是其他。如果說我的文章有什么競爭力,那就是這一點競爭力,我跟其他陳皮商家不同,不人云亦云,我每次寫陳皮知道時都會用心去思考一些問題,我有屬于自己的私人空間,不被打擾。
上周,我寫的文章有提到陳皮的核心與非核心產區,最后是想讓大家不要過分糾結在具體產地上,更多的是要回歸到陳皮產品上面來。
文章發出去后,收到很多評論,多是同行商家,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支持的,大多屬于非核心產區商家,認為山好水好陳皮就是好;反對的,當然是在核心產區的商家,說之所以稱為核心產區,自然條件本就是優越,一直都是。
原本是想讓大家不糾結,現在倒反而讓大家更在意,我還因此學到了一次新詞:累覺不愛。
觀點這個東西就是這樣,你不說,兩方面的人都覺得你應該是站在我這邊的,一旦你說出來,就會得罪一批人。
佛祖為什么那么多人尊重?
因為他從來都不說話。
一直以來,核心產區的柑皮相對好,是不爭事實,但陳皮的好壞遠不僅是產地所決定,例如是上篇提及的日灼病等病變,保存條件和方法等都會影響陳皮的好壞。
同一區域,儲存溫度不同,長時間下來,陳皮的味道和顏色也明顯不同。
再說,若是貯藏不當,陳皮發霉了,變質了,那再核心的產區也是白搭。
出了廣東,認識新會陳皮的就不多,出了國呢?知道陳皮是廣東新會產的好就更少了,再談核心產區?根本沒意義,且陳皮屬于非標品,上了年份的陳皮,具體是哪個產區的,都不好說。
那怎么區分?
不用區分。
真正的好陳皮,都是可以讓你明顯感受出來,就如一個人是否讀過書,都寫在了臉上,寫在了他對待事情方方面面上。
真是好陳皮,氣味應是自然醒神而不刺鼻,輕輕一嗅已芳香撲鼻,泡出來的陳皮水,應是清澈見底的茶色,而不是普洱茶般的濃烈。
當然,外觀也有鮮明的特征,例如是油包粒突出,有光澤,有油氣,表皮呈豬鬃紋。
正宗的新會陳皮,這特征是很明顯的,即使存放時間再長,紋路都不會有太大改變。
相反,非新會陳皮紋路則多為不規范,清晰紋路也很少,更不顯豬鬃紋。
那么,呈豬鬃紋的陳皮一定都是正宗的新會陳皮?
不一定。
據我了解,茶枝柑在非新會以外地區種植,也顯豬鬃紋路,但品起來,口感和味道與地道的卻天壤之別。
陳皮稱寶集久益香,稱寶集新會陳皮/柑普茶微信號(cpzj500)
此文由 【陳皮】新會陳皮_小青柑柑普茶_正宗新會陳皮的功效與作用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頁 > 陳皮的功效與作用 » 新會陳皮的豬鬃紋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