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水榕、稻田、葵圍、蔗林、柑園、魚塘……一派南國田園風光,浸漫著自然生態之美,這里,就是新會區會城街道天馬村。可能這個名字讓人有些陌生,但這里有一處馳名中外的景點定會讓人記得,那就是巴金先生筆下的小鳥天堂。

天馬村牌坊

天馬河
天馬村是一個人口過萬的大村,天馬開村可上溯至明代景泰二年(1451年),距今已有570多年歷史。“在明代時,如今的蓬江區棠下鎮石頭村的陳姓大戶人家遷徙到此,開枝散葉,繁衍后代,這才形成了天馬村。”但因村子在馬鞍熊山建立,舊時又稱馬熊村,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天馬村才成為規范村名,并被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村內保留著古老祠堂、各時期的民居、多座古廟、古橋、古石碑、舊匾額、舊族譜,還有蠔屋、碉樓、石板路、門樓……傳承了濃厚而古老的民俗,以及種葵制新會葵扇、種新會柑制新會陳皮等傳統工藝。雖然如今古村內居民漸少,但獨有風韻仍然動人。

天馬曾是海中沙洲,沿用“海邊”舊稱
在陳氏祠堂后,房屋上的門牌有些奇趣:天馬三村海邊一巷。鳥瞰全村,除了一條天馬河,并沒有一點海的痕跡,為什么會叫“海邊一巷”?
新會文史專家林福杰所寫的天馬村史《天馬和她的小鳥天堂》有載:“在唐代時,會城在中國南海邊,天馬的馬山、長熊山是會城南面的小島,即使是宋元明時代,天馬一帶還是海中沙洲。”根據相關學者研究和村里資料顯示,在明代天馬建村之初,海水漲潮時還會漫過馬山山腰。直到清代,成陸地速度加快,灘涂逐漸變成良田,南宋名家韓彥直在《橘錄》中記載,柑橘宜斥鹵之地。四邑皆距江海不足十里。凡圃之近涂泥者,實大而繁,味尤珍真,耐久不損,名曰涂柑。

天馬大紅柑

天馬陳皮
1840年的清道光《新會縣志》記載,當時馬山和附近的“諸小山皆在海中,村即依山之麓”。由于這個歷史原因,形成天馬民居環繞馬山向外延伸而建的聚落格局。“在陳氏祠堂后面一帶,地名因當時臨海而稱‘海邊’,所以才有了‘海邊’這樣的名字,現在的民居門牌也沿用‘海邊’舊稱。當地會城方言螺(音羅)殼屋,就是以蠔殼為材料砌墻的屋。據明代萬歷《新會縣志》卷二《食貨略》記述:“蠣蠔房也,民取諸海,砌結環堵,十室而九。”當時會城南臨大海,海底有多條“蠔殼龍”,建民居就地取材,十有九為蠔殼屋,連明代筑輔城城墻也曾用蠔殼。在海邊的天馬,更有蠔殼砌屋之便,時至幾百年后的今天,能保留下來的蠔殼屋僅剩下一間。

小鳥天堂
人、鳥、榕的生態“和諧社會
滄海桑田,原本是海中洲島的天馬成了陸地,漸漸成為河道縱橫、土地肥沃的福地。一棵榕樹在此悄然生長,經過數百年的無拘無束生長,樹冠寬廣,獨木成林,遠看仿佛是一座綠島。這便是小鳥天堂。良禽擇木而棲。小鳥天堂良好的環境吸引了鷺鳥來此棲息,而大量鳥糞又成為榕樹的有機肥料,讓榕樹在得天獨厚的環境中繼續健康成長,逐漸成為獨特的景觀。
天馬人愛榕愛鳥,護榕護鳥。過去村民常出入此地,但鳥不怕人,人也不驚鳥,形成人、鳥、榕的生態“和諧社會”。古時天馬村有著嚴苛的村規民約,若有人驚鳥、傷鳥,將受到嚴厲制裁,有“游邢”的處罰:頸掛銅鑼,沿路敲一聲鑼喊一句“我偷雀”(我偷鳥了),嚴重的甚至會因傷鳥付出生命代價。
陳皮稱寶集久益香,稱寶集新會陳皮/柑普茶微信號(cpzj500)
此文由 【陳皮】新會陳皮_小青柑柑普茶_正宗新會陳皮的功效與作用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頁 > 新會陳皮 » 新會天馬陳皮、巴金筆下小鳥天堂、斥鹵之地海中沙洲
真正的老陳皮貴不貴?圖片告訴你
為什么廣東新會的陳皮最正宗?
喝陳皮的十大忠告之一
新會陳皮旱地和水田種植哪種好?有什
陳皮泡還是煮?哪個有用效果功效更好
陳皮為什么會有薄荷香氣味?香味怎么
收藏陳皮不踩坑,幾個技巧教你如何避
11元一斤的新會柑,當年陳皮多少錢?
什么叫圈枝陳皮?新會柑桔樹圈枝和駁
一年的新會陳皮能喝嗎?原因竟然是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