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嶺南的廣東、廣西,在姓氏上往往同源。于梁氏亦然。
據《茶坑梁氏族譜》記載,宋初之前,嶺南猶無梁氏蹤影。直到北宋紹圣年間有一位名叫梁紹【壽州人(今安徽壽縣)】的進士,被派往廣東出任提干一職,此后就定居在南雄珠璣里。這位梁紹就是嶺南的廣東、廣西所有梁氏的始遷祖。據族譜記載,梁紹是周代梁伯的第六十三世孫【公元前821年,周宣王封秦仲(嬴仲)的少子嬴康(史稱:少子康)為梁伯,建立了梁國,梁國又稱少梁國(或稱東梁國),是春秋時期諸侯國之一,國都少梁(今陜西省渭南市韓城市)】。
梁紹傳三世到梁南溪,南溪遷居到新會大石橋,這是新會最早的梁氏。梁南溪的第十二世孫梁谷隱,在明代天啟年間遷居到茶坑村,這是茶坑村最早的梁氏。梁谷隱的第十世孫梁上悅,字光恒,生于乾隆二十年,他是梁啟超的高祖。粱光恒的兒子梁寅齋是梁啟超的曾祖父,名為炳昆,字饒裕,生于乾隆四十七年,他有八子,其次子名為維清,字延后,號鏡泉先生,生于嘉慶二十年。鏡泉先生是梁啟超的祖父。正是這位鏡泉先生,使茶坑梁氏日后崛起為歷史上最卓越的梁氏家族。
廣東新會,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南端,距廣州百余公里。西江入南海之要沖,被沖擊成七個小島,茶坑村居于中央的島上,所以粱啟超每稱自己“余實中國極南之一島民也”。茶坑離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崖山不遠,崖山曾是趙宋一朝與蒙古鐵騎最后一戰的戰場,陸秀夫在這里背負小皇帝投海自盡。

粱維清出生時,茶坑島上計有居民5000余人,其中有梁氏3000余人。梁維清的祖父輩都是自耕農,他雖是次子,卻是嫡出。自幼讀書,長成后,梁維清便是梁氏家族最具常識的人。考中秀才后,又娶了廣東提督黎第光的女兒為妻。此后因為科舉不第,捐了一個貢生出身,擔任新會的教諭,相當于縣教育局長,雖然品秩極低(八品),但也算是一位小鄉紳。
粱維清的第三子,名叫寶瑛,譜名祥徽,字蓮澗,就是梁啟超的父親。他生于道光二十九年,科舉屢試不第,三十歲以后,他前面的兩位兄長先后過世,他就安心過耕讀生活。梁寶瑛娶妻趙氏,趙氏的祖父是舉人出身,父親是秀才。梁趙兩家門當戶對。梁啟超是梁寶瑛的長子,身后還有四位弟弟。梁寶瑛雖然沒有科名出身,但是在鄉間頗具影響力。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培養出了身跨新舊兩個時代的文化巨子梁啟超。

近代中國的尺度
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1873年生于茶坑村。這時的中國已經經歷兩次鴉片戰爭,進入了洋務運動時代。而梁啟超與祖父、父親相比,家境更優越,他十二歲便以第一名高中秀才,“補博士弟子員”兩千年前,粱鴻在太學中是博士弟子。梁啟超因此被學政葉大綽譽為神童。他的老師周惺吾馬上表示,“吾不能教之矣!”于是粱啟超就轉往廣州求學,當年只有十二歲。
1895年,康梁師生在北京策動了史稱“公車上書”的請愿活動,從此梁啟超追隨乃師從書齋走向社會,從學者轉身為社會活動家,開始影響中國歷史的進程。
梁啟超先是出任李提摩太的中文秘書,隨后在京創辦《萬國公報》,逢雙日出版,又創建“強學會”。“強學會”被禁后,他轉赴滬上主辦《時務報》。從《時務報》時期開始,梁啟超獨特的報章體文風,放出奪目光華,機智簡捷、亦莊亦諧、且俚且韻、條理清晰、情感豐富。這樣的文章,正符合文以載道的精神,使康梁變法的思想如虎添翼。即使是一向反對康梁思想的胡思敬,也認為“江淮河漢之間,愛其文字奇詭,爭傳誦之”。至此,梁啟超已經成為當時一顆耀眼的文化新星,名重天下。
1897年,他與譚嗣同、黃遵憲同往湖南,應陳寶箴之邀,出任時務學堂的總教習。這時,他的弟子中有日后成為“漢圣”的大學者楊遇夫(樹達)、辛亥元勛蔡松坡(鍔)等人。
戊戌喋血,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聲。在中,粱啟超終于與康南海一起,站到了歷史的聚光燈下。但在以后亡命日本的日子里,他與康有為終于分道揚鑣,這是式微,因為歷史在此時已經悄然將焦點聚向了同盟會,聚向了孫文、章太炎、黃克強們。辛亥革命以后,他曾遠赴云南參與蔡松坡、等人的護國運動,又與岑春煊一起在肇慶組建反對袁世凱的軍政府,后來又成為研究系(源于“憲法研究會”)的領袖,漸漸成為政界的邊緣人物。
離開了浪尖的梁任公,卻回到了學術舞臺的中心。他作為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首,象征著他的生活又回到了起點。那是一段中國學術的黃金歲月,在那幾年中,人們見識到了《飲冰室合集》以外的梁任公,學術已臻爐火純青之境,冥冥中,似乎他已經開始在講壇上總結自己的一生。
梁任公卒于北伐底定后的1929年,死于yi療事故,時年五十七歲。
這個大家庭,白梁任公始,已經到了第四代、第五代。這樣的家庭,是我們這個民族足以引為自豪的家庭。放之海內,殊難匹敵。
陳皮稱寶集久益香,稱寶集新會陳皮/柑普茶微信號(cpzj500)
此文由 【陳皮】新會陳皮_小青柑柑普茶_正宗新會陳皮的功效與作用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頁 > 陳皮 » 茶坑村梁啟超,廣東新會梁氏族譜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