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綱目新會陳皮
時珍曰∶橘皮,紋細色紅而薄,內多筋脈,其味苦辛;柑皮,紋粗色黃而濃,內多白膜,其味辛甘;柚皮,最濃而虛,紋更粗,色黃,內多膜無筋,其味甘多辛少。但以此別之,即不差矣。橘皮性溫,柑、柚皮性冷,不可不知。今天下多以廣中來者為勝,江西者次之。然亦多以柑皮雜之。柑皮猶可用,柚皮則懸絕矣。
凡橘皮,入和中理胃yao則留白,入下氣消痰yao則去白,其說出于《圣濟經(jīng)》。去白者,以白湯入鹽洗潤透,刮去筋膜,曬干用。亦有煮焙者,各隨本方。
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對橘皮、柑皮、柚皮的區(qū)分描述非常清楚!
①橘皮,紋細色紅而薄,內多筋脈,其味苦辛。表皮的紋理很細、光滑,顏色紅、紅的程度薄不厚重、薄薄的一層,單純的紅。內多筋脈像我們平常吃的橘子一樣,很多橘絡。苦而辛。
②柑皮,紋粗色黃而濃,內多白膜,其味辛甘。表皮的紋理很粗、粗糙,顏色黃、黃的程度很深厚、濃郁,不就是黃紅,內多白膜像膜一樣細絲絲的感覺網(wǎng)狀結構。辛而甘。
③柚皮,最濃而虛,紋更粗,色黃,內多膜無筋,其味甘多辛少。
但以此別之,即不差矣。以此來分別它們,不會錯到哪去。
然亦多以柑皮雜之。柑皮猶可用,柚皮則懸絕矣。然而現(xiàn)在很多以柑皮夾雜在其中以柑皮混雜或冒充,柑皮還可以用,要是混入柚皮則懸絕矣,危險、差遠了。

回過頭來看新會陳皮,首先它就是柑皮,②中說的不就是它么!
但是在李時珍這段記載中,柑皮、柚皮是沒有存在感的,他重點說的是“橘皮”。結合上下文:...今天下多以廣中來者為勝,江西者次之!其實他是指“橘皮”哪里產的最好?也就是廣中產的最好!江西產的次之、第二。否則就不會有后面的柑皮雜之、柑皮猶可用。
那么這個”廣中“到底指的是哪里呢?歷來都是有爭議的。需結合上下文才知道它指的是哪!
如:南宋朱熹的《朱子語類》中記載:“四方聲音多訛,卻是廣中人說得聲音尚好”。這里的”廣中“指哪里呢?講粵語的廣中人。
北宋初年鄭熊作《廣中荔枝譜》。鄭熊做過南海縣(如今的大半個珠三角地區(qū))主薄。《廣中荔枝譜》是廣東最早關于荔枝的著作之一。
元《宋季三朝政要》卷六 “蘇劉義卒,蘇京湖老將,雖出呂氏,乃心在王室,永嘉推戴,實建大功,后世杰用事,志郁郁不得展,其人剛躁不可近,然能服義,終始不失大節(jié),而廣中癘氣傳染而死,哀哉!”蘇劉義,字任忠,蘇軾八世孫,南宋末年,奮力抵抗元軍,隨宋軍轉戰(zhàn)廣東而染癘氣,宋軍于新會崖山海戰(zhàn)失敗,后死于順德都寧崗。據(jù)說蘇炳添就是蘇劉義后裔。所以這里的廣中就是他染癘氣的地方,抵抗元軍的前沿陳地新會。
元末 陶宗儀《說郛》卷三十五“廣中富人多畜鬼奴絕有力可負數(shù)百斤......有一種近海者入水眼不貶謂之昆侖奴。” “樂府有菩薩蠻,不知何物,在廣中,見呼蕃婦為菩薩蠻方識之,南海廟前有大樹,生子如冬瓜,熟時解之其房如芭蕉,土人呼為波羅蜜,漬之可食。”《說郛》中描述的廣中就是廣州,廣州因為是對外港口,有很多西亞南亞人,黑人叫鬼奴,東南亞人叫昆侖奴,蕃婦叫菩薩蠻。還提到廣州南海神廟的菠蘿蜜樹。
清初吳偉業(yè)《綏寇紀略》“其年冬(順治九年1654年),李定國寇擾廣中,成功乘間襲破漳泉。”順治九年1654年8月,李定國從廣西柳州發(fā)兵攻廣州,10月李定國率明軍主力圍攻廣東新會。

所以李時珍(約1518年~1593年)的”今天下以廣中采者為勝“,就算說的不是柑皮或者新會陳皮,這里的”廣中“大范圍也是離不開廣東的。況且李時珍同時期”廣陳皮“已經(jīng)是應用非常廣,且還有分支:真廣陳皮、真廣皮、上好廣陳皮,新會陳皮就在這其中。
如:明代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1425)撰《普濟方》中出現(xiàn)了“廣陳皮”、“廣橘皮”、“廣皮”、“真橘皮”、“陳橘皮”、“陳皮”、“橘皮”。可謂非常全面。
明代著名yi家繆希雍(1546-1627年)撰《先醒齋廣筆記》卷四:“橘皮:真廣陳皮,豬鬃紋,香氣異常,去白時不可浸于水中,止以滾湯手蘸三次,輕輕刮去白要極凈。”
明代秦景明(1547-1629年)撰《癥因脈治》卷四:“異功散:白術、人參、真廣皮、炙甘草、白茯苓。”
也間接說明李時珍當時肯定是知道有廣陳皮的,且書中還有多處引用廣陳皮的條目。但在這段話中卻沒有提陳皮、廣陳皮,而是提柑皮,可見!作為當時yi家的頂流,首推的還是不管是以前還是現(xiàn)在最實惠的平民百姓最容易獲取的“橘皮”入方。而不是比柑皮更好、存放的更久的陳皮、廣陳皮、真廣陳皮。不然把那句話中的:然亦多以柑皮雜之。柑皮猶可用換成然亦多以陳皮雜之。陳皮猶可用,那么它就是錯誤的。
也許李時珍也是受當時的市場環(huán)境所為!代表眾多人利益的大家才會記住它!就像如今的直播帶貨或某*電商。能滿足絕大部分人需求的永遠是橘皮,陳橘皮,而不是新會陳皮!不同的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這里的絕大部分人的利益是受損的。所以古人早就教我們分別,橘皮、柑皮。

現(xiàn)如今一說到陳皮!哪種的哪里產的陳皮最好?自然是新會陳皮!
今天下多以廣中來者為勝!這句話里面的”廣中“誰來認領?自然不會是江西、福建、四川、浙江等的某市某地。而是:
明1624年,《本草匯言》載:“橘皮性溫,柑柚皮性冷,今天下多以廣中橘皮為勝,蓋因香辛而烈故也。江西者次之,臺衢者又次之。”
明1644年,《yao品化義》載:“用廣產者佳,取其陳久,燥氣全消,溫中而不燥,行氣而不峻,故名陳皮。”
明1622年,《雷公炮制yao性解》記載:“陳皮,味辛、苦,性溫,無毒入肺、肝、脾、胃四經(jīng)。主下氣消食,化痰破結,止嘔咳,定霍亂,療吐瀉…產廣中,陳久者良。”
清1695年,《本經(jīng)逢原》載:“橘皮苦、辛,溫,無毒。產粵東新會,陳久者良...
清1757年,《本草從新》載:“橘皮……廣產為勝,皮厚不脆,有豬棕紋。陳久者良,故又名陳皮。”
清1862年,《本草害利》載:“廣東新會皮為勝,陳久者良,故名陳皮。福建產者名建皮,力薄。浙江衢州出者名衢皮,更次矣。
早被新會陳皮認領了!這就奇怪了,李時珍教的分辨橘皮、柑皮,后來者為什么還是以橘皮稱新會陳皮呢?柑皮不是更適合嗎?我們都知道柑大橘小,難道古人柑、橘不分冒用?或者與現(xiàn)代的評判標準不同?以形狀圓、扁,大小區(qū)分柑和橘?或是以前的新會柑本身就很小?沒有今天的這么大?被列入橘的行列?還真有這種可能!!最早的新會柑可能就是比橘大那么一點,只是隨著人為參與時間的選育,尤其是到近代科技的進步(追求產量、出皮率)、歷史的原因(難種植、抗病性差)新會柑越種越大。這樣的話,廣中,指的是新會那就一點毛病都沒有。
陳皮稱寶集久益香,稱寶集新會陳皮/柑普茶微信號(cpzj500)
此文由 【陳皮】新會陳皮_小青柑柑普茶_正宗新會陳皮的功效與作用 編輯,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首頁 > 新會陳皮 » 入本草綱目的是新會陳皮嗎?廣中來者廣中指哪
新會陳皮工業(yè)皮特點,濕倉做舊怎么來
廣東新會陳皮育苗方式培育方法,圈枝
新會陳皮怎樣切成薄片?制作陳皮絲
灑中茅臺皮中新會,皮茅新會陳皮怎么
新會陳皮含有檸檬烯,檸檬烯的作用
土壤鹽分根系微生物逆境脅迫下的新
新會陳皮避坑指南,新手小白參考攻略
廣東新會陳皮簡介的介紹
新會陳皮每年多少漲幅?為什么會漲價
為什么新會陳皮陳化3年以上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