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枝技術也叫嫁接技術,一直想把這個問題表達出來,但涉及到一些細節上的配合,所以遲遲沒有合適的機會,現在到了陳皮的采收階段,基本收集到合適的資料。現在我們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淺談植物共性,拋開壓力地去認識茶枝柑的種植方式。
大家應該都知道,同一種屬的植物,都有一定的生物共性,也就是親和性,蕓香科柑橘屬植物包括范圍很廣,其中大家認識的茶枝柑、檸檬、酸橘等都是同一種屬,每個品種因為都有自己的特點,根據專家不斷的反復試驗,得出嫁接結合的合理配搭,根據種植地理位置不同,采用不同的砧木,再挑選目標種植的品種作為接穗部分,這樣的目的是利用植物的優勢方面,提高農作物的適應性,提高生產率。
如現在種植的茶枝柑,現在大部分新會種植的都是紅檸砧木,因為新會地區主要以水田種植為主,容易受河道汛期或者雨節影響,而紅檸相對適合這樣的環境,根系也相對發達,隨便種到房前屋后都可以,本地人謂之“粗生”,就是容易生長的意思,而且抗病害強,對某些病害有抵御能力。
現在茶枝柑的嫁接技術流行于80年代初,也就是計劃經濟時代,當時為了提高生產量,增加單果重量而選育的,普遍出產的果實都比較大,到完全成熟時,單果的重量普遍達150克,果大、皮厚、產量大、生長快是紅檸砧木茶枝柑的特點,特別適合水田生長,也是潭江沿岸的地理特點決定的。
既然有果大、皮厚、產量大、生長快的特點,那么出皮率也是最高的,一般100斤新鮮柑果能出約5斤的干皮(一般是20斤果出一斤成品皮),果皮帶輕微的檸檬酸香,皮質略帶少量的苦,但能化甘(潭江流域以外的產品苦不化、鎖喉嚨),優質的產品,陳化后以甘香方向為主,略帶酸苦低,至于各指標的高低,是根據種植的地方土地的肥沃程度,還有種植技術決定的,要進行經驗性選擇的。現在以正宗新會陳皮算,市場上大部分都是這品質的產品。
另一種是酸橘砧木,酸橘適合丘陵地帶生長,對水份的要求稍低,干旱地是適合種植的,所以在一般地勢稍高的地方種植的。以酸橘為砧木的茶枝柑個小皮薄,樹勢力比較弱,稍有水淹就會根部潰爛,而且它的果小,賣相不好,肉偏酸,經濟性比較差,在潭江流域地區也是比較難管理的,只有小范圍種植。
這果皮的皮質厚重,陳化后yao香明顯,但成皮率太低一般100斤新鮮柑果能出約4斤的干皮(一般是25斤果才出一斤成品皮),導致很多陳皮商都不愿意收購鮮果開陳皮,當然也得對種植和果品的測試才收的,雖然如此,可這樣的皮還是相當難得的。
一般都是這兩種駁枝技術在新會種植了,這兩種栽培方式的產品是有傳承的,品質沒有問題。
一棵駁枝柑的成長過程就這樣出來了,我們來參考下面的圖片:
1、下面的圖片栽培的是紅檸砧木,是用檸檬種植栽培的,長得這么高,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了。

2、把紅檸苗的上部剪去,接上茶枝柑的穗,白色塑料是為砧木與接穗的固定用途,不要小看這工序,這是個技術活來的,一般種植戶做不了這樣的事情。

正在生長的接穗部分,成活率將是最直接的考驗。

去掉母本的頂端優勢,防止砧木發芽,讓接穗有更充裕的生長環境,是中期的管理重點。
半長成的種苗,讓其連接部分更愈合些就可以當成品種苗種植了。當然也有不成功長出的,仔細一看,地面有一棵沒有成功的。

新苗栽培到農田里,看的就是對土地的規整,有沒有技術,這個柑田的規整也能看得出的,沒有合理的規整,對后期管理是非常大影響的。

長大后柑樹的表現形態,根部是直挺挺的,生長速度非常快,適應力強,對果實的發育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只要管理得當,這樣的品種,油室發育很好。

同一棵樹的遠景,樹冠覆蓋面大,掛果量合理。

以上為讀者大致講解了栽培方式,里面由于涉及太多的小細節,恕不能一一講解,后面會根據情況,從其他方面為切入探討。
陳皮稱寶集久益香,稱寶集新會陳皮/柑普茶微信號(cpzj500)
此文由 【陳皮】新會陳皮_小青柑柑普茶_正宗新會陳皮的功效與作用 編輯,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首頁 > 陳皮的功效與作用 » 新會陳皮茶枝柑的育苗方式

古人也辨真假!盤點有關新會陳皮的書
滄海桑田之變,造就新會陳皮之質!
歷史長河下的新會陳皮種植區域、
非新會陳皮,福建陳皮長啥樣?
新會陳皮正不正宗,多想多看多對比
“油室”是陳皮行業中的術語,新會陳
新會陳皮散發芳香撲鼻的香味,是其獨
新會陳皮炮制技藝是什么?怎么制作
新會陳皮的種類細節等級劃分,你了解